关于孔子获得麒麟的记载多如牛毛,刘向也是六艺书生,他深切的明白麒麟就是天上的星云,也知道是孔子看到了锥状星云。但是,后来的六艺书生对这个问题有很多争议。据说孔子获得麒麟是在公元前481年,他写的《春秋》这部历史书,记载的时间到此为止。之后他就封笔不写了,因为他认为,麒麟的出现会改变历史,挑战了他固有的认知。他给自己定下了规则,那就是“子不语怪力乱神。”。这件事情太诡异了,他不能提这个事情。
但是,孔子明明知道玄象器,作品中却没有出现,是不是要隐藏玄象器对王朝更换产生的影响?后世的六艺书生有不同的看法。
董仲舒直接说;西狩获麟,受命之符是也,他认为孔子有玄象器,看到了锥状星云,而且这是上天授意让孔子做大圣人。汉朝的杨雄说“仲尼不遭用,《春秋》因斯发。”认为孔子根本不懂玄象器,是一个没有用的人,他也因此写了跟玄象器没有任何关系的《春秋》这本历史书。但是,杨雄的文章也被后世谶纬神学篡改,这句话还有另一个版本,因这个字被改成困这个字,于是,意思也就变成了;孔子胆子小,被这个问题困住了,他在写《春秋》的时候不敢提玄象器的事情。
梁朝的时代,国外传来玄象器更高级的技术,梁武帝感叹道,人类社会是多么愚蠢啊,从来就没有这种能力与神灵交流。梁武帝这种崇拜西方技术的思想也影响了唐朝的李峤,李峤把儒教嘲讽了一番,认为儒教仅仅能在本土流行,凭空讲授道德礼仪,一辈子也没见识过与神灵沟通的办法,一辈子也没有听说过最终的真理。由此可见,李峤认为,孔子的儒教没有这种技术,或者李峤认为,儒教有这种技术,但是技术水平差得太远了。
同样在唐朝,有关玄象器的考订工作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人士,生活在李峤之前的王勃,就是其中的佼佼者,他带有很强的民粹主义色彩,他认为,孔子深切的知道玄象器,还在外国人面前展示过玄象器的作用,维护儒教的权威,让那些讥笑儒教的人都闭嘴了。王勃说“教不虚行,周孔雪寰中之诮”。孔子在什么场合下展示的,王勃却没有说,或者他也没有把握,这也表明,孔子获麟这个典故究竟是怎么回事,王勃也搞不懂。
孔子周游列国,他应该带有玄象器,只有这东西能显示他的本领,不仅因为他是鲁国的官员,鲁国得到了周朝的全套祭祀方法。而周王朝从西方搬迁到洛阳之后,玄象器可能废弃了。还有另外的原因,五十二岁的时候见过老子,见到了老子的玄象器,所以它是了解玄象器的。孔子周游列国,就是考察谁是具有传统道德礼仪的新王朝。当鲁国的望远镜出现了麒麟,他开始明白了,自己的望远镜技术水平远远不够,他也开始犯嘀咕,麒麟预示着有道的新王朝产生,但是一个死了的麒麟究竟预示着什么?鲁国也不是他盼望的新王朝?他要努力维护的周朝就要灭亡了?如果这个麒麟预示着孔子是圣人,但是它死了,这就预示着他不是圣人,所以就该停笔不写了?孔子的脑子就像是电线那样短路了,他只能发出哀叹说“吾道穷矣”。
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孔子,具体地说,不是困扰孔子,而是困扰六艺书生,后世那些主管占星术的六艺书生浮想联翩,是他们脑子里面产生这些问题,也就得出不同的结论。
附证;
1;王勃《梓州慧义寺碑铭并序》;教不虚行,周孔雪寰中之诮。
2:杨雄《剧秦美新》:仲尼不遭用。《春秋》因斯发。
3;《公羊传》:西狩获麟,孔子曰:“吾道穷矣!”
4;李峤《宣州大云寺碑》;徒龌龊于步武,盖抢攘于礼法。语方外之灵躅,窥天中之妙宝,则知夫力有遗而途有穷矣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