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禹锡也有最高的学问,跟独孤绶一样,都得到了博学宏词科的学位,独孤绶写沉珠宝使用隐晦的语言告诉世人,望远镜的原理被毁了,而刘禹锡也是抱着这种心态,讲述了望远镜的原理,其中的含义极深。把皇亲贵族之间的相杀当做是镜盘与玻璃目镜的分离。目镜隐喻为珠宝,同时也说,自己是忠臣,也是珠宝,被扔到湖南楚国这种荒蛮的地方。盼望皇帝召见,也就是盼望回到镜盘上。寓意极为深远。还把目镜组说成是花蕊,可能他见过皇帝的花萼楼建筑。
开头的部分都是写的望远镜,它跟皇帝祭祀采用的方法基本一样,但却在民间流行,似乎这是可以移动的反射望远镜。在军事上可以分辨远处尘烟是不是马拉树枝产生的烟尘,如果树林中有人使用,那不是女人打扮的镜子,是望远镜镜盘的反光。这种装置还能改造成为发送光讯号的探照灯模式,在烽火台上使用。
通篇写的都是望的行为带来的悲苦,前半部分都是使用仪器的望,后半部分似乎切中主题,害怕自己被皇帝遗忘,盼望能够回京受到任用。
刘禹锡似乎把自己当做了屈原,使用离骚的典故写出来这篇文章的时候,也是在被贬的时候,似乎跟屈原有着相当的命运,但更大的可能是,他真的意识到了,屈原的那些作品都跟望远镜有关。他们都在使用这种微妙的语言来告诉后人。他对望远镜的具体结构做出了很多的暗示。比如,阿阁这个词,表面看是说天上玉帝的阁楼,其实说的是望远镜的结构,望远镜的结构就像是阁楼,这就是今天的观测笼,追溯星云是从哪里来的,星云就是从观测笼里面来的。
再比如群生异容,是说它看什么动物都变形了,这表明望远镜的镜盘并不是标准的抛物线,跟哈哈镜差不多。
再比如发孤照于寸眸,表明它的目镜组是椎体结构,这是多面晶锥,就跟倒立的金字塔那样,随着镜盘运动也在运动,眼睛只能看到一个画面,然后画面会转过去,展示出晶锥体的另一个面。
刘禹锡是典型的六艺书生,作品中的含义都带着双层含义,甚至是三层含义,解读起来难度太高,长期以来,都被当作是一般作品,看不出其中包含的无数隐喻。但是,文章的名字却揭示了望远镜的这层含义。与其说,他是在思念皇帝,还不如说他想要把玄象器的知识传递下去,这种欲望远远高于思念的意思。因此,他不仅写了《望赋》,还写了另一个《楚望赋》。看不出来两者哪一个先诞生。似乎写出来玄象器概念明显了,怕被追究,于是又写另一篇。还有一种可能,同时期的李峤也写了《楚望赋》,不知道对刘禹锡造成了什么影响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