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经典名著《三国演义》中,刘备被曹操追杀时,留下大将张飞断后。张飞命随从士兵将树枝绑在马尾巴上,驱使马匹在后方来回奔跑,扬起漫天烟尘,成功营造出大军埋伏的假象,令曹操追兵误以为有伏兵而撤退。这段精彩的 “疑兵之计” 展现了古人在军事策略上的智慧,不过作为明代成书的文学作品,其情节与正史《三国志》存在差异,《三国志》并未记载马尾巴拴树枝的故事。
令人意外的是,八世纪唐朝刘禹锡在《望赋》中似乎知晓类似的军事策略。他在文中隐隐约约的地提到,若能借助某种工具看清远处尘烟的状况,便可识破敌方的疑兵之计。虽然刘禹锡未明确提及张飞的故事,但这一描述暗示了此类军事场景在古代并非个例。他在文中隐晦地表达了望远镜能清晰观测远方情况的作用,有了望远镜,就能看得清楚远处的尘烟滚滚是不是真的有敌人。
望远镜在军事上的作用,在后世战争中还有其他体现。例如狙击手使用的瞄准镜,在阳光或强光源照射下,镜片反射的光线会成为暴露自身位置的信号,致使埋伏计划失败。这种现象与刘禹锡在《望赋》中描述的 “闪光预警” 不谋而合。刘禹锡曾警示,若远处树林中出现闪光,不可误以为是女子在使用镜子,不是女子梳妆时镜子的反光,那是王在使用望远镜观测敌情。王是一片土地的独立拥有者,也就是皇帝,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望远镜,言下之意是皇帝领兵隐藏在树林里。
在古代观念中,“王” 被视为天帝在人间的代理人,而望远镜被赋予了 “天帝使者” 的神秘色彩,被认为只有皇帝有权使用,将领是皇帝的手下,带兵打仗是严禁使用望远镜的。正因如此,皇帝使用望远镜作战被视为受天帝庇佑,其率领的 “王者之兵” 自然也被诠释为正义之师。
关于 “王者之兵” 的概念,《荀子・议兵》中早有阐释,将其定义为有道君主率领的正义之师。荀子列举尧伐驩兜、舜伐有苗等诸多历史战役,强调仁义之师所到之处,百姓心悦诚服,往往能兵不血刃实现收服。在古人的认知体系里,“正义” 与 “天道” 紧密相连,而拥有望远镜则象征着获得天帝认可,敌人见到望远镜,便应臣服投降。这种对 “王者之兵” 的解释在众多古代文献中均有体现,只是碍于谶纬神学的作用,谁都不敢直接地表达出来,因此,后人完全不知道这里面的逻辑关系。
刘禹锡的《望赋》内涵丰富,不仅暗含望远镜能洞察远处敌情、掌握敌方动态的功能,还涉及军事行动中的隐蔽问题,同时也探讨了其在开阔沙漠地带的应用。沙漠地势平坦,若出现类似望远镜镜片的反光物体,反射的阳光会格外醒目,就如同水中突兀的沙堆、白雪中混杂的沙子那般引人注目。从语言学角度分析,“碛” 字既表示水中沙堆,又引申为沙漠之意;“雪” 字同样暗含这种反差对比。这些看似奇特的表述,实则都在隐喻望远镜使用时产生的闪光现象。不要简单地以为这是双筒望远镜,还是单筒望远镜,它可能是无镜筒的开放式望远镜,可能是牛顿望远镜变体的反射式望远镜。
望远镜在军事上的使用不仅能望远,还能传递讯号,《望赋》里也涉及到了,只不过表达的更加抽象,这涉及到两方面的含义,第一它在关塞上,被架设在高处反光能传递某种讯号,表示自己的状态,像是一个旗帜。第二层含义涉及到鸟传递信息,就像是飞鸽传书那样,能把信息发射出去,就如同电报一样,但这是光报,通过一系列闪光传递出去的信息。
附证:
刘禹锡《望赋》:望如何其?望有形。视蠢蠢兮穷冥冥。楚塞氛恶兮,萧关燧明。晕笼孤月兮,角奋长庚。沙多似雪,碛有疑城。烟云非女子之气,草木尽王者之兵。审曳柴之虚警,破来骑之先声。信有得于风鸟,示无言于旆旌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