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使用望远镜时,是否采用玻璃作为目镜呢?其实,只用金属镜盘就能实现远距离观察。凹面的金属镜盘本身就具有放大远处景物的能力,但要获得更清晰的成像,还需借助透镜来调整第二个焦点。
一直以来,人们误以为古代没有玻璃,实际上这个观点不准确。考古学证明,早在公元前2500年,两河流域就已经开始制造玻璃。玻璃的出现很可能是伴随烧窑制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。
早期玻璃通常带有颜色,透明度不足,还常含有杂质与彩色斑纹。这些彩色主要来源于制造过程中加入的助溶剂,例如植物灰。植物灰中含有特殊矿物元素,能使玻璃呈现出彩色。在意大利北部发现的绿色带幻彩光芒的古代玻璃尤为珍贵,这种幻彩效果极为重要。
古人对星云的颜色并不特别在意,他们只要看到星云的形状即可。事实上,星云的颜色可能正是玻璃幻彩光芒的结果。在没有实际星云的情况下,这些幻彩光芒被认为是星云,还被认为是神灵的语言,满足了他们的宗教与文化想象。因此,彩色的玻璃可能是古人特意制造的,而非无意中的废品。
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,埃及才开始出现相对纯净的玻璃技术。他们制造出的玻璃透明度虽有限,但已能用作玄象器上的透镜。玻璃作为一种神秘材料,与玄象器紧密相关,其真正历史或许远比我们了解的更为悠久。几乎可以推测,有了陶瓷技术,也必然伴随着玻璃制造技术的出现。
直至公元1世纪,罗马人在玻璃制造方面取得突破,发明了吹制玻璃工艺,大幅提升了玻璃的质量与透明度。罗马制造的玻璃已非常接近现代意义上的透明玻璃,并完全具备制作透镜的条件。这些技术传入中国后,到了公元三世纪,一些佛教建筑开始使用玻璃制品,尤其是玻璃透镜。
然而,这些历史语言较为模糊,使人们难以确定古代所称的“玉石”是否也包括冶炼出来的玻璃。实际上,用玻璃充当透镜在古代并不容易,关键在于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冶炼玻璃。古人更多采用宝石和矿物来制作透镜,如和氏璧便是著名的透镜宝石,能发出幻彩光芒,被赵国的望远镜当做是目镜使用。犀牛角也是被利用的材料,能发出香气的琥珀也被他们认为是好材料。
另一种常见的透镜材料是水晶,水晶顶端多晶面反射和折射光线,能使多人同时从不同晶面观察,它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目镜,也是最常见的材料,并且他们赋予了水晶石无限的神奇意愿。
对于北方地区来说,由于气候寒冷,可以把水冷却制作成冰当做是透镜,春天的时候祭祀,一般使用冰块当做是透镜。但是,南方地区也可以这样使用,南北朝的时候,在南京和洛阳都有这样制作冰透镜的机构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