仙后星座是因为灵魂星云和心脏星云被古人当做是天母,仙王星座也是因为星云被当做是天父,这就是仙王星座中的象鼻星云,编号是IC1396,亮度是3.5等,几乎肉眼就可以看到,它是由气体与尘埃云所组成的恒星形成区。在IC1396星云中心,是一颗蓝色的大质量年轻恒星HD206267,中文名字叫做螣蛇七,是个三星系统,这三颗恒星的光芒就如同猛烈的恒星风,吹开了尘埃,照亮星云的绝大部分辐射都是有它发出的。最显著的特征是高耸的黑色气体柱子,背后的恒星漫射的光芒照亮了周边,让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神秘的人影,在他的头部有一颗亮星,还有一个朦胧的亮光球团,这个球体是正在形成的恒星,它让这个黑影看上去像是一个独眼巨人。
当古人看到它的时候,会深信不疑,这就是阴灵世界的景观,既不能说出来,也没有前人的传说,所以个人的见解都不一样,也导致了无数的误解。
这个神秘的黑影在仙王星座,也许这就是仙王星座得名的原因,但是,王在玄象器里面看到它,却认为是自己的父亲,也就是死去的先王,他已经成为了神仙,所以成为仙王。但仙王星座的本意可能是天上的王,就是上帝的意思, 除此之外,还可以认为它的阴间的冥王。
见到他就叫类见,见到他,是祈求他给予自己当王的机遇。或者是在他的见证下,接受当皇帝的资格。《礼记·曲礼》说:“諸侯旣塟見天子曰類見”这里的既是观测水文的设备,也是玄象器的另一种利用,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,在测量水文的玄象器里面看到了仙后座的象鼻星云,这等于在阴间见到了上帝。儒家的《礼记》上这样认为,儒家的《周礼》也是这样认为,认为类就是造访上帝。
倒是注解的人明白这些,干脆说它就像是大象,跟今天人们一样的认识,也是指的是象鼻子,但是却持有野兽的皮。大概他们还认为,诸侯觐见上帝需要带着皮毛谨献给上帝,然后才能从天父手里接受国家的管理权。
象鼻星云被称为类,大概不是从什么语言中借鉴出来的词汇,更大的可能就是它的本意,类这个字的本意就是类似的意思,是说象鼻星云类似一个人,类似上帝,这就涉及到文字创立之初的本意。幸好,最早的《尚书》完整地揭示了它的本意。
舜帝在继承帝位的时候,也是举行了各种祭祀上帝的仪式,其中提到“肆類于上帝”,就是使用望远镜,放大倍率观看象鼻星云。他的望远镜当时叫做璇玑玉衡,观测的目标就是类,就是天上的仙王星座。他要拜见天上的仙王星座才能继承帝位的王位,仙王星座就是文祖,就是有文采能发出光华的祖先,就是星云,就是地上皇帝都要祭拜的上帝。舜帝要在仙王星座的见证下,接受皇帝的宝座,以证明自己符合天命。所以,拜见仙王星座的象鼻星云就成为那个时代接受王位必不可少的程序。
黑暗的象鼻星云形象实在是太恐怖了,所以各种各样的解释都有,既然是天帝,总不能说凶恶,尔雅这样的词典对这个问题不好解释,干脆说是善,其他词典也都解释为善,大概要人们孝敬祖先的意思。
在这个黑暗人影的下面,有其他并不黑暗的尘埃云,似乎像是凶狠的野兽,在向上冲锋,《山海经》的作者看到了这些野兽,也看到了黑暗的人影,但是他把这里称呼为亶爰之山,亶爰就是在镜盘上拿着透镜观测的意思,亶爰之山既是说观测器在山上,也把看到的目标说成是在山上。说这里有狸带着长长的毛发,是一种努力向着上方冲锋的野兽,却总也上不去。他直接把这些野兽称呼为类,他的意思应该说,这幅画卷整体叫做类,观测这幅画卷是一种祭祀的方式,就叫类礼。
也许正是因为有象鼻星云,仙王星座才叫仙王星座,这个黑影是一个有担当的人,他的肩膀上有两颗亮星,这又赋予无限的含义,被认为有能力的意思,是代表王权的人。
诗经《皇矣》歌颂的是周朝的创立者周文王的父亲王季,王季本质上就是仙王星座,其中有句:“其德克明。克明克类,克长克君。王此大邦,”。这里的克涉及到文字的最早起源,本质上就是肩膀的意思,引申为能够担当,说的就是象鼻星云的肩膀上的两颗星,这两颗星可能代表着能够胜任的意思,这几句话是说王季的品德就像是肩膀上的两颗星,清楚明白的表明了能够担当掌门人和君王,所以周朝这个小邦国才能称霸建立周朝。
象鼻星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黑暗人影头上部的那颗恒星螣蛇七,它在改变着这里的结构,它距离地球约2000光年,宇宙的尺度如此巨大,所以到现在它也没有什么改变。如果说它曾经发生过改变,那么螣蛇七这个名字似乎暗示,这个高耸的人影曾经像是一条蛇,或者说,这个被称为类的图画,某一个部位曾经很像是一条蛇,而且是一条会飞的蛇,它出现在图案中心的某个部位,现在已经消散了,或者变成了今日的象鼻星云。
附证;《山海经》日亶爰之山 ,多水,无草木,不可以上。有兽焉,其状如狸而有髦,其名曰类。
【禮·曲禮】諸侯旣塟見天子曰類見。【註】代父受國。類,猶象也。執皮帛,象諸侯之禮見也。
【書·舜典】肆類于上帝。【詩·大雅】是類是禡。【周禮·春官·肆師】類造上帝。【鄭註】類禮依郊祀而爲之者。
发表回复